德魯克早在半個世紀之前他就從社會、信仰和人性的視角來看待組織和管理。左手管理,注重組織的有效性;右手信仰,強調組織的正確使命,兩者平衡的組織才能給人類帶來真正的福祉。
企業絕不能僅僅是利潤最大化的工具。最近二十年來,社會企業在全球的興起,似乎也應驗了德魯克的思想。
對社會影響最重要的現象是什么?
這曾經是彼得 ? 德魯克在即將結束他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生旅程時思考的問題。根據他的判斷,最重要的社會現象不是電腦和互聯網的流行,也不是任何別的,而是20世紀上半葉公司的興起,還有20世紀下半葉大型牧養教會的發展。
《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志專訪德魯克,頭一個問題就是關于他的注意力為何在晚年的時候從公司轉向了教會,德魯克對此的回答是:“就我所知,恰恰相反,我開始對管理感興趣,是因為我對信仰和制度的興趣。”
信仰要經歷絕望
信仰是認信,相信在神的里面,不可能的能成為可能,在祂的里面,時間與永恒合一,生與死都是有意義的。
至于信仰的實踐,德魯克提醒,不能與當今所謂的“神秘體驗”混為一談,不是修煉如何呼吸或沉浸在巴赫的音樂就能實現的。只有通過絕望,通過苦難,通過痛苦和無盡的磨練,才能達至信仰。信仰不是非理性的、傷感的、情緒化的、自生自發的。
信仰是經歷嚴肅的思考和學習、嚴格的訓練、完全的清醒和節制、謙卑、將自我服從于一個更高的絕對意愿的結果……每個人都可能獲得信仰。
德魯克的五項主要習慣
“五項主要習慣”是領導特質論的主要流派。德魯克指出,有效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類型,缺少有效性的管理者也同樣有不同類型。
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與無效的管理者之間,在類型方面、性格方面及才智方面,是很難加以區別的。有效性是一種后天的習慣,既然是一種習慣,便可以學會,而且必須靠學習才能獲得。
他認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具備以下五項主要習慣。
善于利用有限的時間
時間是最稀有的資源,絲毫沒有彈性,無法調節、無法貯存、無法替代。時間一去不復返,因而永遠是最短缺的。而任何工作又都要耗費時間,因此,一個有效的管理者最顯著的特點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時間。
這包括三個步驟:記錄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時間,集中自己的時間,減少非生產性工作所占用的時間。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礎。
注重貢獻和工作績效
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貢獻”是指對外界、社會和服務對象的貢獻。一個單位,無論是工商企業、政府部門,還是醫療衛生單位,只有重視貢獻,才會凡事想到顧客、想到服務對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為都考慮是否為服務對象盡了最大的努力。有效的管理者重視組織成員的貢獻,并以取得整體的績效為己任。
每一個組織都必須有三個主要方面的績效:直接成果、價值的實現和未來的人才開發。
企業的直接成果是銷售額和利潤,醫院的直接成果是治好病人;價值的實現指的是社會效益,如企業應為社會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務;未來的人才開發可以保證企業后繼有人。
一個組織如果僅能維持今天的成就,而忽視明天,那它必將喪失其適應能力,不能在變動的明天生存。
善于發揮人之所長
有效的管理者應注重用人之長處,而不介意其缺點。對人從來不問“他能跟我合得來嗎”而問“他貢獻了些什么”,也不問“他不能做什么”而問“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擇人任事和升遷,都以一個人能做些什么為基礎。
集中精力于少數主要領域
有效性的秘訣在于“專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當先”,而且“專一不二”。因為要做的事很多,而時間畢竟有限,而且總有許多時間非本人所能控制。
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設計有效的工作秩序,為自己設計優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堅持這種秩序。
有效的決策
管理者的任務繁多,“決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務。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決策。決策是一套系統化的程序,有明確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驟。
一項有效的決策必然是在“議論紛紛”的基礎上做成的,而不是在“眾口一詞”的基礎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決策,而做出的決策都是重大的決策。
來源:作者許宏,源自《環球企業家》(總第1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