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為最厲害的是什么?人!
很多人都認為華為技術很厲害,這沒錯,但從根本上來說,華為最厲害的是人。就像任正非曾說過的那樣,華為的成功,很大意義上講就是人力資源的成功。
而華為在人力資源上最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任職資格管理的成功。
《華為的冬天》中寫到:“在推行任職資格中肯定會遇到重重阻力,但這個體系是一定要堅持下去的。那種對人的評價靠感性地評一評、估一估的時代已不能再持續下去了。對人的評價靠‘蒙一蒙’、‘估一估’,定位的準確性是不高的,這對我們今后的發展會造成更大阻力,這樣會挫傷優秀員工的積極性,同時保護了一些落后員工。所以要堅決推行干部任職資格體系。”
2
做不好任職資格,怪我咯……
對于任職資格,有些人根本沒弄清概念就上了路。
對比下員工的學歷、專業背景、工作經驗、行業經驗,看他們技能是否合格,工作干得咋樣,就是任職資格?
你可以這樣理解,不過,這只是狹義上職位對人才選擇的最低要求,和任職資格還差很遠。
任職資格是將不同行業、領域、專業的行為標準進行界定和細化,結合公司的導向和要求,形成的一套既具行業參考價值,又適應公司需要的能力標準,此標準主要用于檢驗員工能力的符合度和差異度。
簡而言之,任職資格就是:
滿足行業普適性和企業特殊性,幫助員工職業發展和人職匹配。
它不是人才入職后的“高考”,而是人才保值增值的一種可持續性手段。
鑒于重要性,很多公司想方設法進行任職資格管理,不過往往事與愿違:各種繁雜標準、各種生搬硬套,讓實施者和參與者都不堪其苦。
投入大,效果又不理想,到了后半場,不管是老板還是員工,都一臉生無可戀。
最近一朋友離職,就是因為看不慣公司繁雜的任職資格管理。他吐槽:這兩年,公司大搞任職資格審批,說是說給員工晉升加薪的機會,可推行的標準過于全面、復雜、理想化,還強制參加,員工抱怨聲一片。
他費勁九牛二虎之力通關了,最后居然卡在“名額有限”,哭笑不得。在升職加薪都沒希望的情況下,他選擇了離開。
一位做人事的朋友也很煩惱。
每年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任職資格管理上,年中年尾評審,她和同事近一個月都在加班加點。可參與的人并不當回事,總敷衍了事,個別還私底下議論資格評審是“給員工漲薪、上升設置障礙”、“屁股決定腦袋”、“HR自己刷存在感”的自嗨。知道后,她委屈得想哭。
3
做好這3點,任職資格就OK
任職資格做得好不好?HR就是“晴雨表”。
因為有人這樣評論:
HR是天使,為員工謀福利時;他們也是惡魔,做績效、任職資格的時候。
同時服務于老板和員工,需要顧及雙方利益,還得時刻小心自己的飯碗,HR夾在中間為難得不像話。不過做不好任職資格,這個鍋,不該由HR背,很多時候是因為這3點沒做好:
1 任職資格標準要接地氣
在人才和崗位匹配的情況下,任職資格包括行為項、素質、技能、經驗和資歷、必備知識等幾大類,其中行為項來自人才的行為價值,素質來源于TA的情能和本能,其他幾項來自于才能和智能。
要做好這點,企業需要對核心業務和職位進行細致化解剖,得出接地氣的基本行為、素質、技能4大標準,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動態跟蹤。避免生搬硬套,以一概全。標準不夠深入,領導又偏愛一刀子切,難免把事情辦砸。
2 任職資格的評估認證要有效客觀
流于形式,單純為了自嗨做任職資格,是最大的悲哀。一來,企業費力不討好。二來,也沒有任何其他推廣或商業價值。
為了避免成為無意義的自嗨,需要根據個性特質、職業行為能力和關鍵業務指標,制定科學的價值評價考核體系,搭建員工發展通道,讓每位參與者的投入和貢獻能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
除了考評結果的輸出,更關鍵的是指明員工能力改進和提高的目標和方向,發揮任職資格的“標準和牽引”作用,進一步推動人才價值鏈的價值創造。
3 任職資格要有配套的價值分配
要想調動員工積極性,真正激發大家力爭上游,發揮人才價值的力量,還需要配套的激勵機制做后盾。
這方面可以從2類著手:價值回報(如工資,獎金,福利,期權等)和發展回報(如晉升、未來發展等)。
當員工有了合理的位置和估值,獲得合理的匯報,他們的潛力將更大被激發,工作滿意度、忠誠度穩步提升。企業受益于此,工作效率和產出比也會大幅提升。
當任職資格不是紙上談兵,未來,必將誕生更多和華為一樣的巨無霸公司。
好學的HR們有福了!MeetHR Class邀請到了前華為大學高級講師,寶洪江老師。他曾參與開發了華為第二代任職資格體系,并成功推廣給全球15萬名員工;在網易游戲事業部擔任人力資源經理期間,策劃網易任職資格體系宣傳與落地實施,為互聯網員工建設自己的職業發展玩法;在騰訊IEG擔任人力資源經理期間,參與M族任職通道標準優化,打造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職業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