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西方流行一套“冰山模型”的理論,在國內刮起一陣勝任素質風,不少企業把勝任素質模型奉為靈丹妙藥,花了大筆錢,請了教授專家,建了勝任力模型。
那么,什么是“冰山模型”呢?
冰山模型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來的,它描述了一個人的個體素質要素,也就是說,你是否勝任一個崗位,匹配程度如何,市場薪資值多少,都是這個模型可以解釋的,很多大公司都會用它來進行人才招聘和培養。
冰山模型從上到下有很多要素,最上面的要素是知識和技能。中間的要素是能力,比如學習和思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冰山模型最底下包括價值觀、性格特質、動機。
“冰山模型”雖好,但很多企業花了大力氣引進之后,也許是因為“水土不服”,最后,無法應用,鎖到文件柜里;或者用了,也沒見績效有什么起色。
筆者經過多年對冰山模型的研究,結合多年的人力資源實踐工作和東方人的思維習慣,創作開發出適合東方文化的勝任素質模型——“職業樹”模型。
“職業樹”模型的勝任素質特征的內在關系是什么呢?我們首先看知識與技能關系,再看職業素養與知識、技能的關系,最后看職業素養與知識、技能三者之間的關系。
知識與技能關系:
1、知識是知道怎么回事。
2、技能是運用知識解決事情的能力。
3、知識是技能的基礎。
職業素養與知識、技能關系:
1、知識和技能:知識、技能非天生,可通過后天的學習、培訓逐步積累和沉淀,較容易獲得。
2、職業素養:源于個性特質和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個性特質是天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從出生到死亡逐步形成、逐漸完善的,一般難以改變。
3、職業素養是知識和技能的土壤,職業素養的境界決定了知識和技能的寬度、深度、高度、精度,知識和技能需要職業素養來
職業素養、知識、技能三者關系:
1、職業素養為隱性,知識、技能為顯性,隱性和顯性關系。
2、職業素養決定知識、知識決定技能。用“冰山”來形象詮釋六大勝任力特征,稱勝任素質——“冰山”模型,同理,用 “職業樹”(如圖)來形象詮釋三大勝任素質,故稱為勝任素質——“職業樹”模型。
那為什么用“職業樹”來詮釋勝任素質特征呢?
樹由根、樹干、樹枝和樹葉三大部分組成,要想枝繁葉茂必須樹干粗壯,要想樹干粗壯必須根系發達。
根、樹干、樹枝和樹葉的內在結構特點和因果關系,恰好與勝任素質的三大層面職業素養、知識、技能的勝任特征的內在結構特點和因果關系同理。
樹,代表著綠色、綠色代表著生命、生命代表著成長與活力。用“樹”來形象的詮釋勝任素質恰到好處,土壤下的隱性根系代表職業素養,土壤上的顯性樹干代表知識,樹枝和樹葉代表技能。
樹,喻意可以延伸,樹的果實意味著收獲,代表著勝任成果,樹的土壤可以比作為企業的平臺,陽光雨露可以比作為社會大環境。
勝任素質是基于組織中的職業人,把職業人比作一棵“樹”,比作職業人的“樹”稱為“職業樹”。
用“樹”圖的形式來表達職場某崗位勝任素質三大指標(職業素養、知識、技能)的內在的結構特點和因果關系的圖形稱為勝任素質——“職業樹”模型。
我們來看看“職業樹”模型與 “冰山”模型有哪些不同。
勝任素質——“職業樹”模型與勝任素質——“冰山”模型都是針對都一個命題,解決同一個問題,出發點和使命都是相同的,但“冰山”模型是西方文化來詮釋,“職業樹”模型用東方文化來詮釋。
“職業樹”模型借鑒了“冰山”模型的理念和思路,不少的地方是相融的,同時,“職業樹”模型在推理上比“冰山”模型更嚴謹,喻意上更生動形象,理解上更通俗易懂,推廣上更利于記憶和傳播。總而言之,“職業樹”模型是用東方的思維、東方的語言開發出來的東方味道的勝任素質模型。“職業樹”模型與“冰山”模型相比有如下特點:
“
一、對勝任素質特征的劃分邏輯不一樣
”
“冰山”模型將勝任特征分為六大層面,分別是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動機,“職業樹”模型將勝任特征分為三大層面,分別是職業素養、知識、技能。
表面上看,“職業樹”模型隱性的職業素養打包了“冰山”模型隱性的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動機,其他的一樣,其實不然,“職業樹”模型的三大勝任特征的順序為職業素養、知識、技能,“冰山”模型的順序為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動機,內在的邏輯關系不一樣,“冰山”只區分了知識、技能和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動機顯性與隱性關系,至于知識與技能之間,技能與社會角色之間、社會與自我概念之間、自我概念與特質之間、特質與動機之間的內在關系沒有闡述清楚,尤其是在知識、技能的前后關系上表述模糊。
“職業樹”模型不僅區分了職業素養、知識、技能隱性與顯性關系,而且明確表示了內在的邏輯關系,職業素養決定知識、知識決定技能,這條線明確而清晰,從隱性到顯性,從基礎到上層。在這里也體現了東、西方思維的差異,東方研究問題從表到里,闡述問題喜歡從里到表,西方喜歡怎么來就怎么去。
其次,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動機是翻譯過來的,帶有西方文化的痕跡,理解起來比較費勁,況且這些概念是同一屬性,相互接連,在交接帶的地方很難完全界定清楚,界限越多,爭議越多。西方喜歡定量細分,而東方喜歡定性,模糊定量。根據東西方的思維差異,把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動機等同一屬性的概念用東方通俗的定性語言——“職業素養”打包來表述,概念既界定清晰,又簡單、易懂,用模糊定性的概念達到清晰的效果。
“冰山”模型勝任素質六大層次特征,根據東方人思維習慣和記憶習慣,很難一次性準確記清楚超過“五”的東西,不如用三大層次特征來得簡單,容易傳播和記憶。
“
二、對勝任素質特征表示的模型內在結構不一樣
”
“冰山”模型用“冰山”來形象闡述勝任素質,“職業樹”模型用“樹”來形象闡述勝任素質。表面上只是“形”不一樣,用的“道具”不一樣,其實有太多的不一樣。“冰山”用水上和水下,只區分的了顯性和隱性,而“職業樹”模型,不僅用土壤上和土壤下區分了顯性和隱性,而且還帶來一系列的東西。
“冰山”是冷的,沒有生命和活力,“樹”是綠色的,代表生命與活力。“冰山”與職業無關,“樹”可以表示組織中“職業人”,可以給他賦予活的生命,稱為“職業樹”。
“冰山”只有水上和水下的角度來闡述,“樹”有根系、樹干、樹枝與樹葉、果實、土壤、陽光雨露、光合作用,根系代表職業素養、樹干代表知識、樹枝與樹葉代表技能、果實代表績效、土壤代表組織平臺、陽光雨露代表社會大環境、光合作用代表工作,勝任素質的勝任特征以及與職業相關的概念可以用“樹”的相關部位來形象的表示,而且能形象的闡述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和因果關系,比如根系發達才能樹干粗壯,樹干粗壯才能要想枝繁葉茂。
看一個人能否勝任一份工作,光看表面還不行,還得看“職業樹”底部的東西。